财经媒体产生的内容往往让普通读者感到艰涩难懂,如何用具象化的方式表达深度抽象的财经内容是目前各大机构媒体探索的方向。
在7月2日举行的“与改革同行,2023媒体发展论坛”上,多名资深媒体人就财经媒体的可视化未来发表看法,他们一致认为,财经内容的可视化最现实也最有意义。
解决用户痛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一财经副总编辑兼电视副总监张志清认为,财经内容的可视化应该从两个维度去理解:一种是“信息图读懂”,这也是最初的可视化路径;另外一条路径是走视频化的道路。
“财经的内容需要让更多用户迅速并简化地了解到,信息图是一条路径。”张志清说道,“视频化的道路是按照视频的逻辑去讲述一件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路径,这里面的叙事逻辑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性。”
张志清表示,无论是什么样的可视化产品形态,最终解决的是用户痛点。对于深度、理性的财经内容,可视化提供了一种具像化的表达方式。
在《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经理、上海中心总经理黄波看来,真正的内容可视化内涵非常丰富,视频化只是可视化的一个表现样式,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各种传播手段的叠加都算。
“通过这两年的改革,我们觉得财经的内容最有可能做可视化,而且做可视化也最有意义,视频化其中是一个大家最容易接触到的,也是最容易拿起来就用的工具。”黄波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丁青云和她的团队曾在2017年组建了21世纪数据新闻实验室,主打可视化。她也认为,视频是可视化非常重要的集综合元素的表达。
“可视化是一种媒体多元性发展的表现。除了视频以外,比如海报、长图等是生产成本最低,而且是最高效的一种可视化,再发展到动图、H5,还有元宇宙的一些虚拟产品,可视化基于移动端,因此更适合移动端传播,而且有更直观、更交互、虚拟等特点。”丁青云表示。
腾讯微信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斌从技术角度分析了可视化背后的逻辑。他认为,可视化是为了满足用户对于内容需求的一种形式,背后是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更容易从移动端用视频的方式接收信息,这和整体技术的发展迭代有关系。对于微信生态来讲,视频号的诞生就是一种可视化。
张斌认为,从平台的角度来看,财经类媒体大部分已经介入到可视化领域,但财经类机构媒体如何把内容做得更加通俗易懂,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视化其实是要把严肃的、深沉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这样一种展现方式,在视频侧播出的话,才能更加吸引到用户,能够传递给用户更简单有效的信息。”张斌表示。
视频号崛起
“晓芳聊财经”主理人王晓芳20年前是个创业者,20年间服务中小民营企业,为他们提供培训、咨询和投资服务。两三年前,受益于微信视频号,晓芳从资深用户变成主播、主理人,进入财经媒体赛道。
这种以个体身份切入做财经视频号的形式在张斌看来显得更加轻盈,用户增长也会更快。如何让内容显得更加轻盈也是财经类媒体需要探讨的话题。
财经媒体服务的核心人群中也包括了社会上最有投资能力的一批人。对于这些人的生活方式,财经媒体在进行内容可视化的时候有何预期?
对此,张志清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财经视频的路径已经很明确出现了,就是做直播态。财经内容、财经世界的专注点是资本市场,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它是信息流、资金流,它是人群的聚集地。要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采取最好的方式就是不间断的直播。通过24小时的直播,所有的信息就汇成了财经信息生态,通过直播态的方式伴随着最具有投资力量的人群,让他可以无时无刻都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他需要的投资信息、财经信息。原来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他需要他就能够获得。”
而对于视频号上的财经内容,张斌认为,内容消费高峰是早、中、晚时间段,晚上8-12点是特别高峰的时段。从用户消费习惯的角度出发,视频号直播推出了专栏《8点一刻》。
对于财经媒体可视化内容的评判标准,黄波认为对于视频号来说,有几个标准,首先定位要精准,内容要通俗易懂,整个表达要轻松,让人容易接受;而最重要的是这个可视化的产品有没有可持续性,能否盈利。
“可视化是一个比较宏大的命题,内涵非常丰富,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可视化,真正有价值的可视化,而不是伪可视化,这里面有非常艰深的路径需要探索,中间的道路非常艰难,但我们有信心。”黄波说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