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
2、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
4、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
5、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得到古镜后,都把它们磨平了。
6、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
7、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
8、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
9、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
10、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
11、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
12、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
13、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14、扩展资料:古镜出自《梦溪笔谈》,创作背景:《梦溪笔谈》的撰写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
15、胡道静在《梦溪笔谈校正·引言》中提出:“《梦溪笔谈》撰述于1086-1093(宋元祐年间),大部分于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于润州以后写的”;李裕民《关于沈括著作的几个问题》(《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认为:“作于1082年(宋元丰五年)十月沈括在随州安置后,至迟在迁居润州梦溪园之初已完书。
16、”但现一般认为,胡道静的说法较为可靠,即《梦溪笔谈》成书于1086-1093年间。
17、书名《梦溪笔谈》,则是因为作者沈括在梦溪园完成作品(注:至少是完成主体部分以及最终定稿,此点未有异议,考《梦溪笔谈·序》亦无冲突),因此便以该园名为书名,曰“梦溪”。
18、笔谈,则是由于平时和客人在园内交谈,作者经常将“与客言者”记录于册,友朋聚散无常,时长日久,作者觉得好像自己是“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故用名“笔谈”。
19、两者串列并称,则为《梦溪笔谈》。
20、古镜作者: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
21、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
22、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
23、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
24、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镜。
相信通过古镜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