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1日讯 近日,“乡村振兴看德州”主流媒体德州行采访团一行走进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研发中心,在培育大棚中,记者们见到了一批“天外来客”。
(相关资料图)
“现在我们脚下的两万株马铃薯苗,就是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驻留中国空间站6个月的马铃薯种子,经过我们科研人员的精心培育而长成的,现在它们长势良好,三个月之后就是‘揭晓答案’的时刻。”研发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一大批科学实验样品随舱返回,并陆续交付科研实验单位。2023年1月12日,从太空返回的2万粒马铃薯种子顺利运回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月初,这些马铃薯种子经过催芽,迎来首个种植季。
据了解,与传统育种相比,航天育种最大优势在于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高产、早熟、抗病等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
“种子上天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像航天员一样,得‘过五关斩六将’,须具备遗传稳定性一致、综合性状优良、发芽率高等特点。”该研发中心负责人介绍,去年,经专家评审、遴选,该中心在自有的2800余份马铃薯种质资源中,优选了20个优良组合的2万粒马铃薯种子,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中国‘天宫’空间站驻留实验。”
如今,这些“天外来客”已经纳入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3年度的播种计划,经过科研人员筛选、培育,短则三五年、长则十余年,若持续表现优异,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天选之种”才算得到认证。
马铃薯育种工作取得新突破的同时,研发中心的每一个人也知道,太空诱变具有随机性,性状可好可坏。“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育种手段的尝试,为培育更好的马铃薯品种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目前工作还在推进当中,虽然我们期待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好的一些变化,但还是要拿具体的数据来说话。”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我国第四大主粮,马铃薯种植面积广、产量高。近年来,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积极开展马铃薯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其中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马铃薯新品种“希森6号”,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00万亩,在中亚、北非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万亩,入列《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下一步,瞄准“航天育种”,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将申请开展一系列实验。
青灰色砖瓦、向上反曲的屋檐、画满古籍故事的墙壁……走进企业所在地——乐陵市黄夹镇梁锥希森新村,一排排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映入眼帘。依托希森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梁锥希森新村彻底改变了昔日的面貌,从原来的贫困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梁锥希森新村占地130亩,整合了原来村中的沟、塘、渠、场院、墓地等废弃地,共改造了136套二层联排别墅楼房和四层的单元楼,村民们住进了280平的联排别墅,还有了稳定的工作,实现了人人有工作、月月有工资。”乐陵市黄夹镇梁锥希森新村党支部书记张洪侠说到。
2017年3月,在黄夹镇的指导下,梁锥希森新村实施改造工程,投资1亿余元,打造集娱乐、休闲、度假、餐饮、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全新旅游园区。村中按照传统园林风格建有仿古四合院、文化活动中心、空中四合院餐厅、农家乐、孔子教育园、游乐园、鱼塘等景观,还建设了老年公寓、实验小学、饭店、超市、温泉浴池等配套设施,整个新村规划整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美。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最美乡村”,黄梁锥希森新村一直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带动全村发展,提高文化氛围,让儒学经典在现代焕发新光彩。在孔子文化园内,随处可以看到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大型壁画和建筑,不仅有孔子弟子图、卧冰求鲤、悬梁刺股、子路问津等传统文化人物故事,还有不少仿古民宿,民宿里面配有厨房、餐厅、特色火炕,既让游客住得舒心放心,又能体验乡村生活。此外,园区还种植有各种应季蔬菜水果,可供游客体验亲自采摘的乐趣。
由原来的贫困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梁锥希森村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等功能聚集,呈现出“农村变城市”“农业变现代化”“农民变成产业工人”的崭新景象。
闪电新闻记者 刘振 德州报道
标签: